中国勇搏世界智能技术大潮
2018-05-20 

5月16日,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拉开帷幕。在大会现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亲身体验了一个个智能运用场景:通过“刷脸”进入会场,科大讯飞合成语音、模仿已故知名播音员难辨真假,“智能试衣镜”让人虚拟试穿各种衣服……所有这些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人工智能已经从实验室走进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尤为值得高度重视的是,“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成为各国争相抢占的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焦点。本届大会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驱动的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到2542家,中国有592家,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

“在智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上,中国不再是一个跟随者,而正在努力成为引领者。”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刚说。上述报告显示,中国累计获得1.57万项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仅次于美国。

面对各国智能产业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中国如何尽快补足核心元器件生产等领域的短板,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世界智能大会上就此采访了相关企业和与会的专家学者。

人工智能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前夕,天津火车站站前广场上的夜空中,400架无人机上演3D互动立体编队表演,摆出了“世界智能大会”“天津欢迎您”等字样,全部操作由一个人完成,“无人机大脑”的开发使这一景象得以实现。

“人工智能让我们像几岁的孩子一样即时获取服务。比如,我拿起手机跟Siri说,‘天津最近的天气怎么样?’然后我会得到答案;我可以让它给我播放古典音乐,还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约车,等等。人工智能产品还能从我的日常习惯判断出我的喜好。”在大会上讲到自己日常的“智能生活”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显得很惬意。

走进大会上的世界智能科技展,各种最新的智能科技将参观者从现实推向未来。在阿里巴巴展台,“智能试衣镜”让人如同照镜子般地虚拟试穿各种衣服,免去了“踩着高跟鞋逛遍商场”的累,也免去了“穿穿脱脱”的繁琐;在同步举行的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和世界智能无人机竞速赛上,一辆辆无人驾驶车辆通过重重障碍,一架架无人机快速飞跃光圈点缀的“时空赛道”……“你见或者不见,未来已来,世界智能大潮已然来袭!”这是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传递出的一个明显信号。

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60多年后的2017年,当屡屡战胜人类围棋世界冠军的Alpha Go被其升级版Alpha Go Zero以100比0完虐,“人工智能”的巨大潜能让世人惊叹。现在,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焦点。

美国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英国发布了《人工智能对未来决策的机会和影响》,日本制定了《人工智能产业化路线图》……就在前不久,美国政府在“美国产业人工智能”峰会上提出,整合产业和学界力量,保持美国在人工时代“领导地位”。

在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看来,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必将形成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进而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步入新阶段,最终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跃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成长

面对世界主要国家均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的局面,中国于2017年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做出清晰部署——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在智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上,中国不再是一个跟随者,而正在努力成为引领者。”刘刚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共享单车成为城市彩虹风景线,机场高铁‘刷脸’进站,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心仪的商品,在天津街头买个煎饼果子也可以直接扫码支付。煎饼师傅说,科技给他的获得感是9个字:讲卫生、不找钱、没假币。”在本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用一连串生动的语句,展示了自己正在经历和看到的中国特色“智能场景”。

事实上,智能科技和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内生于经济转型升级中所创造的智能化需求。刘刚表示,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及经济社会复杂程度的增加,智能科技在解决“社会痛点”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凝聚社会共识,一方面催生智能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带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就是智能科技与产业在中国快速发展背后的‘中国逻辑’”。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长期以来,让机器更加智能、最大限度地解放人类劳动,一直是推动全球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多位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智能产业在应用层面的发展正在逐步领先世界。

今年年初,京东在陕西西安建成“无人智慧配送站”,通过无人机和配送机器人,解决城乡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表示,未来送货的快递小哥不需要风吹日晒,可以在办公室里监控配送机器人工作,这让蓝领工人转变为“白领工人”。刘强东还宣布年底前京东90%以上的客服交流工作将交给人工智能。

在科大讯飞,预计到2019年上半年,人工智能的语音翻译能力将达到专业英语八级水平,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介绍,他们最新推出的讯飞翻译机2.0,能支持中文与33种语言互译,粤语、四川话等方言也都能翻译成外语。

总部位于美国的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浪潮云服务器销量和销售额位列全球市场第一。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在云和数的基础上,以语音识别、机器视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快速成熟,已经步入实用和商用。

重点打造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与产业发展已处于全球的第一梯队,但未来的竞争关键在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多位受访权威人士坦言,我国的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基础理论、基础算法、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等领域差距较大,人才储备还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刘刚、刘庆峰等人均表示,与其他智能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做应用创新的多,做源头创新的少,科研与智能产业分布相关度较差,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我们调研发现,中西部地区的多个省区市拥有丰富的智能科技创新资源,但是其智能产业的发展却出现了相对滞后的现象,科研资源需要得到更好的利用。”刘刚说。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李杰说,当前,全世界人工智能人才缺乏,美国保守估计缺乏20万相关人才,而中国的缺口或达100万,弥补缺口既要依靠高校,也要依靠企业自身。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也表示,迈向人工智能时代,专业人才是中国和世界共同欠缺的,因此中国的人才培养方式亟待转变,要更加关注基础教育。

“赋能”是智能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词,多位参加本届世界智能大会的业内人士均表示,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打造创新的生态系统来为更多企业发展“赋能”。

“在当前实体经济+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在全世界的几百万台机器都彼此连接,机器之间可以‘对话’,人与机器也可以‘对话’,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模式,我们的工厂也正在变成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始为更多企业赋能。”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说。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2015年,富士康和阿里云公司在浙江发起“淘富成真”项目,通过阿里云的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处理能力、阿里电商淘宝和天猫平台的众筹和营销能力、富士康科技的设计以及制造能力和其他公司的互补性能力,为创业者提供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网络众筹和销售在内的系列服务。

依托传统制造企业宗申集团成立的“赋能”平台忽米网,从今年1月30日上线至今,已吸引注册用户超过5000家,实现线上交易5000多万元,帮助多家企业在人工智能产业等方面实现了创新。

“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向世界经济贡献16万亿美元,而其中,中国的贡献将非常巨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与传播知识社会局主任英德拉吉特·班纳吉说。(记者 李鲲)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原文链接:
http://page.palmtrends.com/show.php?id=NPPzAaPz98M74&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本文系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南开经济调查 | 知中国服务中国
联系我们或寻求合作,可发送邮件至 info#nkear.com(发送时请将#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