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两份重量级报告
2019-05-18 

发布.jpg

点击下载:《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19)》和《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19)》

在2019年5月18日下午召开的世界智能大会闭幕式上,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教授代表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19)》和《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19)》两份重量级报告。两份报告客观真实地刻画了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基本形态和内在结构,揭示了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同时对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区域竞争力水平进行了科学评价。

报告中指出,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内生于经济转型升级中所创造的智能化需求。2017年7月以来,国家战略的前瞻引领、需求的强力牵引、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创新生态系统的高度开放性和政府的积极响应,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推动机制。随着核心产业部门和融合产业部门互动过程中报酬递增效应的出现,中国的智能经济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研究报告是战略研究院专家在连续多年的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数据库样本包括745家人工智能企业、94所AI大学和75家非大学科研机构、1780家投资者(投资机构、非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823场在中国境内召开的人工智能会议和117家产业联盟、31个省市自治区2018年出台的259项政策及2017年出台的42项政策(共计301项)、规划建设的163家产业园区。报告的分析数据不仅包括样本的属性数据,而且包括关系数据。

一、透过数字看中国智能科技产业的家底

(一) 人工智能企业

截至2019年2月28日,本报告共检测到745家人工智能企业,大约占世界人工智能企业总数3438家的21.67%,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1446家,占比42.06%)。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和浙江省,占比分别为43.2%、16.9%、14.9%和8.3%。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创建集中分布在2010年至2016年之间,占比为67.3%,峰值出现在2015年,占比为16.8%。虽然2016年之后,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创建数量出现显著下降,但是无论从融资额还是从应用领域的拓展看,中国人工智能企业都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是需求牵引的。在745家人工智能企业中,应用层企业占比高达75.2%,广泛分布在包括智能制造、科技金融、数字内容和新媒体、新零售和智能安防在内的18个应用领域。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

(二) 核心技术和研发强度

从745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核心技术分布看,大数据和云计算占比最高,为21.3%,其次是机器学习和推荐、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人脸和步态及表情识别,占比分别为17.2%、9.4%、8.6%。同时,排在前列的还包括硬件、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和图形图像识别技术,占比分别为8.1%、6.4%、5.8%和5.1%。

在可获得研发强度数据的113家人工智能企业中,平均研发强度为9.14%,远高于2018年国内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

(三) 中国是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

在战略研究院与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市知识产权局资助)合作的人工智能专利导航研究中,发现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量达到13万余件。中国、美国、日本三国相关专利累计占比超过全球80%。美国在基础层拥有专利控制力,技术层则呈现中美双寡头竞争格局,应用层中国专利占比领先。从专利布局的技术领域看,技术研发的热点领域为基础层的智能芯片和智能传感器、技术层的语音识别和机器视觉、应用层的智能驾驶。

(四) 投融资

2018年,在745家人工智能企业中,能够检测到发生融资事件的企业为577家,融资总额为3832.22亿元,是2017年的2.04倍,排名全球第一。2018年最为重要的融资事件均发生在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其中商汤科技共获得16.2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60亿美元,成为全球融资额和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旷视科技在2018年融资6亿美元,打破了全球人脸识别领域独角兽公司的融资记录。

(五) 中国的AI学术生态

中国的人工智能学术生态是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截至2019年2月28日,本报告共检测到从事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的94所中国AI大学和75家非大学科研机构。为了响应产业发展的需求,2018年94所AI大学共创建40家人工智能学院和研究院。

2018年,中国AI大学共发表国内论文19374篇。同时,对Scopus数据库的检索表明,截至2019年2月28日,共发现141所中国大学和12家非大学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者在国际上发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论文45913篇。其中,国际论文发表数量排名前列的大学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大学。在非大学科研机构中,人工智能领域国际论文发表单位主要是中国科学院的相关研究院所。在国际论文发表上,有超过20个国家与中国学术界展开合作。

(六) 链接者

截至2018年底,本报告共检测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联盟117家,其中34家是2018年新创建的,占比为29%。新成立的34家产业联盟广泛分布在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市和上海市数量最多,均为5家,山东省为4家,江苏省、安徽省和湖南省均为3家。各地纷纷通过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的方式来推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协同创新和发展。

(七) 政府的响应

地方政府通过相关政策的出台和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不仅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实施,而且响应本地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从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本报告共检测到在中国境内召开的人工智能会议823场,远高于2017年的138场。与2017年相比,会议的主题词开始向人工智能各专业和应用领域细化延伸。2018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出台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文件259件,远高于2017年的42件。在各省市自治区规划建设的163家人工智能产业园区中,2018年新增56家。在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的地域分布中,广东省以33家位列第一。

二、中国智能经济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一) 创新生态系统的高度开放性

基于745家人工智能企业关系数据的价值网络分析表明,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的。从人力资本关系看,745家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核心人力资本的24.22%拥有在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的经历,19.80%拥有在国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工作的经历。从技术关系看,17.83%的技术输入关系来自国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对国外企业的赋能关系占赋能关系总数的比重为9.49%。

(二) 高辐射带动作用

从745家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关系数据的分类统计看,在技术关系中的技术输入和技术赋能关系数占比分别为30.86%和69.14%,投融资关系中融资关系和投资关系数占比分别为44.22%和55.78%。总体看,人工智能企业以技术赋能和投资为主,说明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具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 平台主导

从745家人工智能企业的价值网络结构看,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极核”状的,包括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科大讯飞和商汤科技在内的平台企业成为关键主导者。五大开放创新平台仅占745家人工智能企业的0.6%,但是关联节点数和关系数占比分别高达13.7%和11.3%。从关系分类和占比看,开放创新平台不仅是智能经济的主要技术赋能者、人力资本的重要供应方,而且是关键投资者。“平台+赋能+中小微和新创企业+开发者”成为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基本组织形态。

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向

2018年,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现实中,也暴露出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首先,数据孤岛的存在仍然是制约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在科技金融和智能医疗还是在制造业的发展上,数据开放和数据生态优势的形成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无论对中小企业和创业者还是对消费者而言,可能出现的超级平台垄断和不公平竞争,都有可能损害市场的公平竞争。超级平台的垄断不仅表现在数据和技术方面,还表现在人才方面。第三,在融合产业部门的发展中,构建与产业创新发展相适应的专用性数据生态、算法和算力是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的重要途径。第四,技术平台体系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需要一个持续的积累过程。尤其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领域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人工智能科技产业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其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如何推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场景进一步开放、数据生态优势提升、技术平台体系创新、核心产业部门和融合产业部门良性互动、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是今后人工智能科技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发展“极化”现象明显

(一) 以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构建指标体系

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本报告的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项一级指标和10项二级指标:(1) 企业能力方面的企业规模和企业创新能力;(2) 学术生态方面的AI大学和非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3) 资本环境方面的融资和投资;(4) 国际开放度方面的核心人力资本开放度和技术开放度;(5) 链接者的链接能力;(6) 政府响应方面的政府响应能力。在二级指标之下,再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设立相应的23项三级指标。

(二) 省市自治区综合竞争力排名

从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指数综合排名看,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上排在第一梯队,分值分别为90.1、42.8、28.5、25.9和18.1。排在第二梯队的省市自治区包括四川省、湖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天津市、陕西省、安徽省、湖南省、吉林省和重庆市,分值分别为9.6、8.9、8.3、8.3、8.1、7.9、7.8、6.8、6.7、6.6。

从评价指数的分项排名看,产业竞争力排名较高的省市自治区都是人工智能企业较为聚集的地区。城市经济转型和升级过程中创造出的智能化需求,是引致创新资源集聚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术生态评分较高的省市自治区,例如,辽宁省(4)、陕西省(6)、吉林省(8)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上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水平和能力。反而是学术生态排名分别位列第14、15、16名的湖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上走在了全国前列。以智能化需求为导向,构建和培育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区域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三) 四大经济圈排名

对四大经济圈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京津冀总评分为97.7分,位列四大经济圈首位,长三角64.6分,位列第二,珠三角36.7分,位列第三,川渝4.1分,位列第四。

(四) 城市竞争力排名

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数排名中,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杭州市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上排在前四名,分值分别为89.5、31.7、27.9、25.3,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是城市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五) 改变区域产业发展和竞争格局的未来关键变量是融合产业部门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和核心产业部门的发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创造的融合产业部门的发展,将会推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从区域“极化”走向扩散。在后发地区的发展中,如何引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实现融合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是加快区域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在融合产业部门的发展中,政策的重点不在于招商引资政策,而在于应用场景的开放和数据生态优势的形成。如何形成政府战略引领、市场需求牵引和政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推动机制,是决定和影响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发展和竞争格局的关键。

附:总撰稿人简介

头像2.jpg

刘刚,1965年出生,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创新经济和创新政策。

扫描二维码,
获取《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19)》和《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19)》

qrcode.jpg

南开经济调查 | 知中国服务中国
联系我们或寻求合作,可发送邮件至 info#nkear.com(发送时请将#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