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协同共同构建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创新循环
2020-06-21 

刘 刚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2020年6月21日

  随着关键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开始步入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京津是我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前沿地带。两地各自拥有明显的优势,为协同创新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率先构建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创新循环系统,创造了条件。

  一、切实把握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继2017年7月8日国家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2019年3月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会议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应用为目标,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特点,探索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的路径和方法,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

  人工智能属于典型的通用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只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和改造传统产业,才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人工智能在产业化过程中,将形成两个产业部门:核心产业部门和融合产业部门。核心产业部门是指为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硬件、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的产业部门。而融合产业部门则是指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创造的产业部门,例如,智能制造、新零售、新媒体和数字内容。

  随着核心产业部门的发展和关键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科技产业正在进入以融合产业部门发展为主导的新阶段。充分把握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的特点,扎实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推动产业智能化进程,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发展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根本途径。

  从未来发展看,核心产业部门与融合产业部门之间形成创新循环,对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作为通用技术,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部门需要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如果无法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规模生产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将难以支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领域的高研发投入,核心产业部门企业将面临高风险局面。同时,新兴技术如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样难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错失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京津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上存在优势互补

  京津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策源地。在发展人工智能科技产业上,两地拥有各自的优势。其中,北京的优势集中表现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核心产业部门的发展。而天津的优势则在于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提供应用场景,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如何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构建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创新循环,是新的发展阶段京津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

  在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2020》和《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 2020》两个报告中,对京津两地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中的优势进行了分析比较。

  从2020年京津、江浙沪、珠三角和川渝四大都市圈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评分和排名看,京津地区以91.4,排名第一,江浙沪以77.0排名第二,珠三角和川渝地区则以45.4和18.5排名第四和第四。从企业能力、学术生态、资本环境、国际开放度、链接能力和政府响应能力评分看,京津在企业能力、资本环境、国际开放度和链接能力四项指标评分中均排名第一,学术生态仅次于江浙沪,排名第二。

  从人工智能企业的数量看,京津、江浙沪和珠三角占比分别为44.04%、28.86%和16.94%。依托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互联网发展的优势,京津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在各省市自治区中,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湖北省、天津市、福建省和山东省。其中,北京市占比最高,为42.53%;其次是广东省,占比为16.94%,主要分布在深圳市和广州市;排名第三的是上海市,占比为15.31%;排名第四的是浙江省,占比为8.16%,主要集中在杭州市。

  在国内主要城市中,人工智能企业分布密集的城市是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和杭州市,占比分别为42.53%、15.31%、12.05%和7.15%,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前沿城市。西部地区的成都市和中部地区的武汉市同样是人工智能企业数排名靠前的城市。

  除了企业数量和创新能力优势,在学术生态上京津同样具有明显优势。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检测到大陆境内109所AI大学。从地域分布看,109所AI大学分布在全国23个省级行政区,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是中国AI大学分布最集中的省市。其中北京市15所,占比13.8%,排名第一。江苏省13所,占比11.9%,排名第二。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分别为9所,占比均为8.3%。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发现103家人工智能领域的非大学科研机构。其中56家分布在北京,占比为54.37%,位列第一;排名第二的上海,9家,占比为8.74%,排名第三的广东,6家,占比为5.83%。浙江、山东、江苏分别有4家,占比同为3.88%。北京、上海是我国的两个科教中心,自身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资源。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代表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沿地区,更加强调非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三、通过协同创新率先建立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创新循环

  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天津市要利用好获批我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机遇,以应用场景开放为抓手,加快推进京津协同,选择若干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智能港口、智能物流和新零售),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构建京津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创新循环。

  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中,北京的优势集中表现为科技研发,只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最终形成完整的创新循环系统。而天津的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在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中蕴藏着巨大的智能化需求,为北京的科技创新成果提供转化空间。通过京津协同,率先形成京津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创新循环,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通用技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仅是简单技术转移,而是包括一系列互补性创新和专用性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天津的角度看,与北京协同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能把关注点放在简单的招商引资,而应当放在构建创新网络和创新创业环境上。同时,高度重视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过程中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发展为促进新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高地,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做贡献。

南开经济调查 | 知中国服务中国
联系我们或寻求合作,可发送邮件至 info#nkear.com(发送时请将#改为@)